草蛉是脈翅目草蛉科的昆蟲,生活史可以分為卵期、幼蟲期、蛹期及成蟲期,在臺灣的平地或高山,或者是不同的植株上,如低矮的雜草或者是高大的果樹,都會有不同種類的草蛉存在,全年都可以發現草蛉,尤其是以春季及夏季出現的數量最多。為便於農友在田間大量釋放草蛉,已開發出可靠的人工飼養技術,草蛉幼蟲以外米綴蛾卵或人工膠囊餵飼,成蟲以蜂蜜及啤酒酵母粉以1:1的比例混合作為食物,溫度在25至28℃時,草蛉卵期4至5天,幼蟲期約為2星期,蛹期1星期,基徵草蛉及安平草蛉成蟲可存活3至4個月,每隻雌成蟲平均1天可產10個以上的卵,繁殖潛能驚人。
草蛉的幼蟲期具捕食能力,可捕食介殼蟲類、蚜蟲類、木蝨、粉蝨、蛾類及蝶類的卵及幼蟲、葉蟎,草蛉是食量大、繁殖力強又容易飼養的捕食性天敵,因此很適合作為生物防治的工具,目前常以大量釋放基徵草蛉及安平草蛉的方式,在柑橘、草莓、木瓜、印度棗上防治害蟲及害蟎,效果相當好。有三種常用的方式可以將草蛉釋放到田間,第一種方式是將黏有草蛉卵粒的紙片掛在作物的枝條上,孵化的幼蟲會散到植株四周捕食害蟲及害蟎;第二種方式是將草蛉卵懸浮在低濃度的洋菜膠中,然後以動力噴霧器將草蛉卵噴到植株上,藉由洋菜膠的黏性,將草蛉卵黏附在目標作物上;第三種方式是將草蛉卵和一些填充物如稻殼、蛭石混合裝在容器中,然後將未孵化的草蛉卵或剛孵化的幼蟲撒到有害蟲害蟎發生的作物上,這種方法在低矮的作物,如茶或草莓,特別適用。
草蛉的釋放亦必須與害蟲發生的種類與數量配合,當防治葉蟎、潛蠅時施放草蛉的卵或幼蟲均可得到很好的效果;防治蚜蟲、介殼蟲時則最好施放一齡或二齡幼蟲效果較佳;然而可能因為不易取食的緣故,草蛉對那些身體表面覆蓋有一層厚粉的粉介殼蟲,或外殼太硬的硬殼介殼蟲類的防治效果也不佳。此外,草蛉不善於鑽入隙縫中,只對一般存在於葉片表面的食葉性薊馬有效,對於藏於花瓣中的花薊馬或捲葉性的薊馬並不合適。把握田間害蟲的防治時機極為重要,對任何害蟲的防治均宜在害蟲剛立足,密度不高時立即處理,等到害蟲大發生後再想以草蛉來進行生物防治,必定是事倍功半,不易達到效果。
田間作物的種類、栽植的方式、生長的時期等均影響草蛉釋放後的效果,釋放方式必需配合調整。密集生長的作物,枝葉相連,有利於草蛉幼蟲於植株間爬行分散,因此只需於田間選擇數個植株做定點釋放即可,由於可以節省施放人工,也更適合草蛉的應用;單株分離栽植的情形下,就必須每株都要施放到草蛉,效果方能顯現。高莖作物又比匍伏性作物適合。田間各種情況非常複雜,農友應多留意、觀察,才能使釋放的草蛉發揮最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