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的釋放亦必須與害蟲發生的種類與數量配合,當防治葉蟎、潛蠅時施放草蛉的卵或幼蟲均可得到很好的效果;防治蚜蟲、介殼蟲時則最好施放一齡或二齡幼蟲效果較佳,然而可能因為不易取食的緣故,草蛉對那些身體表面覆蓋有一層厚粉的粉介殼蟲,或外殼太硬的硬殼介殼蟲類的防治效果也不佳。
此外,草蛉不善於鑽入隙縫中,只對一般存在於葉片表面的食葉性薊馬有效,對於藏於花瓣中的花薊馬或捲葉性的薊馬並不合適;再說,把握田間害蟲的防治時機極為重要,對任何害蟲的防治均宜在害蟲剛立足,密度不高時立即處理,等到害蟲大發生後再想以草蛉來進行生物防治,必定是事倍功半,不易達到效果,因此適時且足量的施放是草蛉使用的定則。
田間作物的種類、栽植的方式、生長的時期等均影響草蛉釋放後的效果,釋放技術必需因而調整。密集生長的作物,枝葉相連,有利於草蛉幼蟲於植株間爬行分散,因此只需於田間選擇數個植株做定點釋放即可,由於可以節省施放人工,也更適合草蛉的應用;單株分離栽植的情形下,就必須每株都要施放到草蛉,效果方能顯現。高莖作物又比匍伏性作物適合。田間各種情況非常複雜,農友不可不察,才能使釋放的草蛉發揮最大的效果。
|